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it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ity.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8 October 2014

11th day of Umbrella Revolution

please don't be afraid to be a minority 
because soon enough
we will know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 The money changers have fled from their high seats in the temple of our civilization. We may now restore that temple to the ancient truths. The measure of the restoration li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we apply social values more noble than mere monetary profit.
Recognition of the falsity of material wealth as the standard of success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the false belief that public office and high political position are to be valued only by the standards of pride of place and personal profit; and there must be an end to a conduct in banking and in business which too often has given to a sacred trust the likeness of callous and selfish wrongdoing.
Restoration calls, however, not for changes in ethics alone. This Nation asks for action, and action now. //

- Franklin D. Roosevelt

Saturday, 21 December 2013

nearly christmas

其實做天製線
Before I Die
小木屋 etc...
都是為了有一天
可以回到越後妻有
在我們喜歡的地方
完成一件夢寐以求的事

and thou its been a while already, the fact that we missed it, still really really bothers me.

--------------

差一點點就轉了工
但現在稍稍推遲
倒數293日

(for real!)

--------------

2013-12-21
世界還沒有末日一週年
而這一年裡
最好的時光是
熱騰騰的早餐
擁抱和當我們hea在一起


Friday, 28 June 2013

interlude
























同學,你是否仍有堅持,
相信有一天我們這片地會變得可愛嗎?

Wednesday, 5 June 2013

a little fall of rain


結果我們還是去了。
就像以往。
橫風橫雨中點起白色長長的蠟燭。
這一晚的香港人有風骨又浪漫。

----------




Monday, 24 December 2012

坐在床上,一張柔軟又舒服的床上。前面那一面牆掛著電視屏幕,正在轉播英超球賽。這也是它唯一的功用,因為房間主人不看肥皂劇,不打電動遊戲,只看球賽和間中看一些很偏門的電影DVD。突然間電視沒有聲音,一片寂靜,本來提不起勁的人,開始收拾房間內的雜物。一些很久之前旅途中拿的小冊子,大學時候做的報吿,好心人寄來的名信片,和基本上已經沒有意義的禮物。是誰送贈的咭片套呢?反覆思量也想不起來。看仔細一點,包裝紙依然完整無缺的保留下來,想必當初這是一份被珍而重之的禮物。但究竟是誰,是誰?走到書櫃那一邊,一疊疊的書本雜亂無章的放著。有兩本特別大的畫冊,其中一本是Nat Geo的出品,陸上動物特寫,小至青蛙、松鼠,大至獅子、老虎。照片美輪美奐,捕捉現實永恆的一瞬間,一瞬間本是一個定律,一個循環。再奇妙也不過是一個過程,難怪忘記了禮物是誰送的。小青蛙跳來跳去,吃了幾隻蒼蠅,回到湖邊安心去睡。這房間的床,等著有人進入夢鄉。快關上電視,放下書本,回到這張沒有煩惱的床上吧。他想抱著你入睡。

Saturday, 1 September 2012

一頁


飛夠喇。
餘下的2012雙腳踏實地面。
明天是最後的假期。
星期一開工大吉。

----------

還有。
經過13個月來回8次之後
終於找到在台北我會想每天都吃得到的食物。
不是台菜,是這個
簡單舒服又快樂的滋味。

Thursday, 9 August 2012

hallam foe


















最喜歡奇怪的電影。男孩認定繼母殺死了親生媽媽,某次在被要脅的情況下和繼母發生關係,避走到愛丁丁,遇上一個與親生媽媽樣貌相似的年青女子,跟跟下蹤什至一齊返工一齊瞓。橫街窄巷又多斜路,爬上爬落,我猜 'Close' 的中文翻譯應該是「弄」。大師兄請了同學仔,真高興。生活中可以互相幫助互相羨慕,這大概是朋友間最好的狀態。希望明天會相見,雖然有d朋友有異性冇人性,不過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哈哈哈,無所謂啦。

Monday, 30 July 2012

午睡台北










太陽太大
今天適合懶散

Monday, 23 July 2012

颱風


密密麻麻的雨點
亂打亂撞
我們都是一頭頭的落水狗
如此狼狽慌張
天氣絕對影響心情
晴天比較好

























晴天比較好...



Wednesday, 13 June 2012

來去


又回來了
十二個月內來回香港台北六次有夠 (XX) 吧
沒有字可以形容至少我想不出來
這城市再不是個旅遊的地方
而是另一個倫敦,另一個牛津,另一個愛丁堡

但還是很想去旅行
新加坡曼谷紐西蘭秘魯阿根廷
並不是想看什麼
只是在過程中需要被滋養



sometimes you must go...


all the way around the world... 



just to find yourself. 


















but what a pity..
到不了。
應該到不了。

Wednesday, 11 April 2012

陶傑:不存在不存在

「香港不存在貧富懸殊危機」。這句話的毛病在哪裏?


不是其中的真偽,而在語文。「沒有」就是「沒有」,不必以「不存在」來代替沒有。新上任的特首,喜歡「不存在」來代替「沒有」或「並無」。語言的矯揉浮飾,在語言捨簡單而就繁瑣,必有圖謀,在修詞心理學裏,有一個名堂,叫做 Verbal Camouflage,語言的偽裝。


語言的矯偽,戰後在美國很流行。尼克遜的助理 J約翰( John Dean),在水門事件的聽證會,人家問他是什麼時候?他說:現在,但他不講 Now,他說:「在時間目前這一點上」( At this point in time)。


第二天,美國許多民眾都學着亂說,本來一個字 Now,變成冗長的五個字。


語言簡潔的社會,思想必定清澈。相反,政治氣氛混濁的國家,語文詞彙帶頭混起來,因為水混了,政棍才可以伸手進去摸魚。


譬如:「感受」就是「感受」( feeling),沒有「個人感受」( My personal feeling)。拚命架床叠屋,絕不是聰明,而是愚昧。


尼克遜之後,共和黨的國務卿海格,也不愛說 Now,他說「在成熟時的這個骨節眼上」( At this juncture of Maturization)。政棍喜歡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他們先用語言搭一個「雞棚」,以廢話的雞棚,體現一個騙局。


因此,可以說 Many的時候,不要講 Numerous,可以用 Enough,不必講 sufficient,「因為就是因為」, Because,不是 Due to the fact that。沒有就是沒有,不是「不存在」──滿口存在不存在的是故作玄虛的「存在主義大將」。「存在主義」是什麼東西?是三流知識份子沙龍喝紅酒的偽話題。對於這種人,每一天都是四月一日。


--------


same with presenting in a critique.
all bullshit. 

Wednesday, 18 January 2012

pig with a peanut brain

唐英年:「 捍衛我哋嘅核心價值,哩個係一個最核心嘅核心價值嚟嘅。」

...
...
有咁樣嘅特首候選人
香港真係好悲哀

Wednesday, 18 November 2009

什麼才是出路?

I was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else when I wrote this title earlier the night.
But then I read this...


健吾:年輕人靠自己

(明報) 20091114 星期六

【明報專訊】突破機構的梁永泰先生看著眼底下的香港有著有增無減的怨氣如果時間是屬於「年輕一代」的一邊問青年「人」未來是不是靠倒曾而來梁先生一文引起網上一些不大不小的討論「社會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我們不能期望政府改變一切事情……青年人香港的出路是要靠自己……青年人苦難與困境是鍛煉我們生命的最佳機會。我們的父母在戰亂長大是我們的榜樣。我們這一代面對歷史重大的變遷付上代價。未來的世界則由你們去創造。生於安逸而長於憂患是困難重重。但我仍然相信是你們帶領香港進入更美好的未來你們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記得在中文課的時候老師叫我不要寫「青年人」因為青年應一定是人正如母親一定是雌性不需要強調「雌性母親」一樣。但我也由心感謝梁先生至少他當「我們」是人。但是我以為一個叫突破的機構是知道面對窒息的、不平的、不合理的現象用一己之力突破現狀是會鼓勵青年「人」多點創意地去求出路多於苦口婆心的勸戒的。

青年「人」窘境是大家都沒有出路

立法會 辯論《施政報告》李卓人 議員提及Y世代的出路問題。他說「什麼是Y世代1980年代出身的人。」我想很有趣因為他所指的Y世代對我所認知不是以出身年份作計算而是以出生年份作定調的。X世代是後Baby BoomerY世代其實是1981年打後10年至15而現在國內談得很火的青少年現象叫90後。議員把我們在報章上說過的觀點炒成一碟語氣激昂鏗鏘有力的演辭。他說「主席最後我都想談一談年輕人的問題即是Y世代的問題三無世代無階梯、無前景、無穩定。為什麼他們會搞成這樣子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為什麼就是我們這一代我們現在這一群四仔時代屋仔、車仔、老婆仔、BB仔。我們上晒岸啦全部四仔啦我們而家四仔年代的人就全部位高權重完全不理會Y世代。」

李卓人議員的語氣激昂陳述了一條簡單的社會學道理制度是制度建立者去維護自己的權利的。我相信梁永泰先生也知道青年「人」現在的窘境不只是有人有怨氣是大家都沒有出路。舉一個簡單得很的例子在政府工作有不少年輕的都是求穩定求無風浪不望發達只望自己生活平平淡淡完了的人有些人努力辛勤為什麼可以連續六七年都是合約員工不提供長期服務的職位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時間很便宜不值得人去珍惜嗎抑或是上層的公務員都習慣用制度去保護自己以肥上瘦下的思考方式去面對問題

「你們」決定要怎樣處理這個社會

在這種社會不平事的「世代討論」中我們常常聽到「你們」和「我們」80後生勉強稱我為「我們」吧。我們有些人會倒曾有些人會沉迷濫藥有些人覺得香港很迷失這兒很絕望很迷惘。至少有很多我的學生跟我說他們都有失眠問題不是他們通宵達旦地嬉戲而是不能入睡有人已經有30個不同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剩下兩個是國內生他們說因為國內的學生大都背城借一來香港讀書所以不會想太多。面對一天一天家人和朋友的無形壓力他們天天都覺得抖不過氣。我看著他們我不禁問一個問題既得利益者總會嘗試用baby talk去說「年輕人靠自己」「認清香港優勢」「知道自己的價值」「不要以為倒曾也許可以解讀成反對、抗爭可以做到什麼」。他們不知道現在他們得到這些東西有些人都不是因為他們能力很強只是時代給他們機會而已。至少我認識不少比我更有才華認識更多事情的人每天回去都看著一個又一個比自己白癡無知沒視野沒有國際概念、不進步不理解社會不知道世界要什麼的上司為了一份工就得唯命是從的工作而且三天兩夜仍要聽著那些「這一代年輕人被動、沒主見、沒有深度、只愛在網上耍嘴皮子」這些批評恍似社會變成今時今日的地步是跟「他們」沒有關係似的。

李卓人議員你們上位了那你可以告訴我「你們」決定要怎樣處理這個社會你告訴我你們想怎樣你可以叫「你們」的朋友以至你們的上一代仍在發光發熱的社會賢達們集體離開這個香港好等我們真的有權去決定香港的未來嗎

Monday, 26 October 2009

the city, so twisted.

An excerpt from a melodrama 12 years ago, that hit the core of millions of HK people after Donald Tsangs' annual policy address. It got spreaded very quickly, and the almighty TVB requested youtube to delete it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But it came back, nothing can beat freedom of mind.

The more you suppress, the more vigorous the discussion gets.




It is the 'ugly truth'.



Friday, 22 May 2009

as if it is the only way.

奢侈品Win藝術Win

【明報專訊】每次行經廣東道,總不禁對那條在Louis Vuitton店外的人龍多看幾眼。這條風雨不改,無懼經濟寒冬出現的人龍,簡直就是現代消費主義與奢侈品牌經營的里程碑。而明日,這條象徵性的人龍,會否為了通向那名為「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展覽,而伸延至一條大馬路之隔的香港藝術館,仍是未知之數。但應該會吧,由奢侈品牌帶動藝術,又或者反過來說由藝術帶動奢侈,一向萬試萬靈。
那是2006年的事了,Louis Vuitton邀請藝術家周鐵海為其北京店設計櫥窗,當時內地的反應是一片嘩然,就因為周有那樣一個「中國真正意義上最純粹的觀念藝術家」的稱號,當時輿論是口誅筆伐,一致認為他折腰了。來到去年底,Dior在北京舉行了一個大型的藝術展,邀來20多位內地頂尖藝術家以品牌為靈感去創作,外間迴響是正面而積極。
也不過兩年時間,國人面對奢侈品牌與藝術家合作,已完全是兩種態度。我們常說中國發展步伐之快,是一年等於人家五年十年,誠然,中國的變化,就是世界文明發展的縮影。事實上,當年周鐵海被批評時,他就回應說,達利也畫過香水廣告畫。的確,回看歷史,早在未有奢侈品牌這個概念之前,奢侈品與藝術品已經是兩條不斷交錯的波浪曲線,而來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兩條線又再緊緊的糾結纏繞在一起。或許就真的如Louis Vuitton的主席及行政總裁Yves Carcelle所言,因為當代藝術與時裝 / 奢侈品均同樣擁有要更新世代、創造新事物的特質,因此它們會走在一起,其實很自然。
LV最大推動者
的而且確,要說到近十年奢侈品牌與藝術的漸行漸近,其中一個最大的推手,毫無疑問是Louis Vuitton。由與Stephen Sprouse、村上隆及Richard Prince合作創作品牌手袋,到把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總店頂樓闢作藝廊,進而成立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並選址巴黎遊樂園公園興建美術館,Louis Vuitton在那條把當代藝術融入奢侈品牌的道路上,走得好前。
這次因為法國5月而舉行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展出的就是上述品牌與藝術跨界的成果。作為品牌歷史標記經典旅行箱,以及這十年間幾個印上藝術家作品的手袋系列固然是展出之列。即將落成的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美術館就是另一個重點,除了展出由建築大師Frank Gehry操刀設計的美術館草圖與模型,還有就是率先展出基金會的館藏,包括Jeff Koons、Gilbert & George、Jean-Michel Basquiat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最後少不了的,就是對本地藝術的投入,這次展覽,好些香港年輕藝術家像梁志和、白雙全等也被邀參展。
二者互為影響
問Yves Carcelle,Louis Vuitton與藝壇的關係﹕「Louis Vuitton是一個擁有155年歷史的品牌,由品牌創立到今天,創意一直是品牌的重心,是故品牌與藝壇一直有很深的淵源。事實上,品牌的創辦人Louis Vuitton及Georges Vuitton與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私交甚篤。而自Marc Jacobs成為品牌的創作總監開始,因其對當代藝術的熱愛,在他的主動邀請之下,促成了幾個藝術融入時裝的系列誕生。而除卻那幾次,我們與藝術家合作,一向也沒有界線。像與Olafur Eliasson的合作,我們想也沒想過他會在我們香榭麗舍大道總店的電梯中進行創作。我們給予藝術家完全的自由,這是許多奢侈品牌也未能做到的。」
今天,愈來愈多奢侈品牌與藝術跨界,是故Yves兩次強調,Louis Vuitton給予藝術家完全自由,這是其他品牌做不到的。也的確,作為一個擁有如此鮮明的標誌性圖像的品牌,能否透過藝術品再次強化品牌標記實屬其次(當然,如果藝術家願意,像與村上隆合作的系列,其效果就大得連品牌自己也始料不及),藝術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創意元素才是關鍵﹕「我們並非要『推廣』或者『支持』藝術,而是希望二者能互為影響,找到創作的新靈感。」同意,今時今日,藝術與奢侈品牌實在沒必要分高低,兩者合作,「win win雙贏」就最好。


* photo caption: 展覽還未開始,品牌已率先把一整個香港藝術館以Richard Prince的作品「都市夜色」包裹起來,這就是藝術界欠缺的,來自奢侈品牌的行銷智慧。(張智超攝)